close
 五姨婆的兒子信叔在加油站上班
嬸嬸是傳統客家婦女
批發手工自製的客家面帕粄(切好就成粿仔條)
嬸嬸負責送貨備料及管理
真正負責炊粿仔的人是「做木嫂」
做木嫂只有我阿嬤會叫她真正的名字
因為先生是木匠所以大家都叫她「做木嫂」





老家是從外面看不出來封閉式的大雜院
大伯家、我家與信叔家都有通道可以相通
信叔他們房間外有一塊有屋頂的開放空間
一座有小煙囪的大灶加上大生鐵鍋
一張信叔手製的木質大工作檯
就是生產「面帕粄」的地方
做木嫂一天二十四小時有二個工作時段
一個是凌晨三點,另一個是下午三點





在這之前還有把在來米以清水浸泡數小時的前置作業
泡過水的在來米以機器磨成米漿
更早之前還沒有機器時則是用石磨
大灶要先起火,大大的生鐵鍋裡要裝接近八分滿的水
燃料是乾燥的粗糠(米糠)或是木屑
有一個小房間從地板到天花板永遠堆著
滿滿的~滿滿的粗糠或木屑
雖然嬸嬸嚴禁小孩進去玩
不過家族裡的小孩子應該全都偷偷進去「燃料山」玩過





有二個印象中邊長約莫50公分上下
高約5公分的正方型金屬淺模
均勻抹上薄薄的豬油(以利蒸熟後脫模)
在其中一個模型內舀進薄薄一層米漿
放入大灶上生鐵鍋的滾水上漂浮
蓋上特製的大鍋蓋
不需幾分鐘米漿就蒸熟變成粿仔了
利用一支木頭形狀像短槳的工具
把蒸好的粿仔模型托移出大水鍋斜扣放待涼
再放進另一個裝米漿的模入水鍋炊蒸
利用這個空檔以一枝木筷畫開粿仔與模型的四周邊
輕輕撥開一角
小心慢慢地把整片粿仔撕下來攤在工作檯面上
剛蒸好的粿仔飄著淡淡的米香
微微透著光
就像輕柔的棉質手帕一般
這應該就是「面帕粄」名稱的由來




接著把面帕粄目視分成三等份
上下往中間折進來
陸續完成的再一片片堆疊起來就可以了
賣粿仔麵的商攤一次都是買好幾十斤
買回去直接切條狀川燙調味之後就是我們平日吃到的粿仔條
炊粿仔在小孩子眼中是多麼神奇的工作
除了放進滾水鍋有安全顧慮
還有米漿的分量不好拿捏之外
其他的步驟做木嫂都願意讓我們試試看
雖然脫模的粿仔感覺還是燒燙燙
為了努力做好大家都很忍耐





下午時段做完預計的份量就可收工
做木嫂會和朋友玩玩撲克牌或四色牌
其他時間阿嬤要殺雞也找她
小小孩臨時托顧也可以找她
三姑六婆有什麼事她都可以幫忙
晚上做木嫂八、九點就休息睡覺
因為另一個工作時段是凌晨三點





為了供應清晨開始做生意的粿仔麵攤商
半夜就要開始工作
當大家各自在房間裡睡得酣熟
做木嫂就開始一個人默靜地起火炊粿
所以那段時間上學有個最棒的人體鬧鐘
只要前一天告訴做木嫂明天幾點要起床
她就會準時去敲房間門
發現人沒起床她還會來叫第二次
雖然做木嫂自始至終從沒叫對過我們這一群堂姊妹的名字
不過名字一點都不重要啦!哈哈





嬸嬸平日除了販售面帕粄
自己也會炒粿仔條給我們吃
有時候做成碗粿
有時候加上挫籤的蒲瓜煎成蒲仔粿
吃的時候沾蒜茸醬油膏那真是人間美味
米漿真是奇妙的美食之源






最近因為毒澱粉事件讓人食不安心
兒時記憶中散發純真米香的面帕粄
滋味很自然地湧上心頭
在某個深夜起床上廁所
做木嫂正點著鎢絲燈在大灶旁工作
小煙囪飄出縷縷炊煙
望著炊煙冉冉上升的方向
靜謐的夜空黑幕嵌著一輪皎潔明月
昏暗中從工作檯散發出熟悉的淡淡粿仔芬芳
在記憶的深處....月光照映著面帕粄





後記:嬸嬸的純米漿手工粿仔
最終仍不敵粉漿調製工廠大量生產的「粿仔」
從做木嫂不再炊粿仔那時候起
台灣大部分的傳統食品陸續進入非自然的「工業時代」
現在回想起來
這不就是現在不實加工食品的濫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ies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